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周期性:农业生产活动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季节性:农业生产受季节影响显著,具有季节性变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包括绝对区位(地理位置)和相对区位(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1、高中必修二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从农业革命前的缓慢增长到工业革命后的加速增长,主要受食物供应和医疗服务的影响。
2、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工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信息化提升。改变文化、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4、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5、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为代表,特点是形成良性生态系统,时间利用效率高,市场适应性强。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以水稻为主,特征是劳力密集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震活动:中国地震活动频繁,主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是中国震灾严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