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观察物体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体。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范文:说教材 内容概述:本课内容为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会有所不同。
1、第二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长度概念。 了解1米=100厘米。 能合作测量整米长度的物体。 培养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 教学过程: 复习厘米量物体: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厘米测量知识。
2、数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4、【篇一】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点在于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学生能根据求几个几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为简便。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和练习纸。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复习加法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新知 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但我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新课教学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二)教学例1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通过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 画一画,剪一剪。学生自己选择工具画角剪下来。集体交流。(2) 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3) 闭眼想像角的样子。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1直角的初步认识 初步认识直角。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使用尺子正确画角。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1、【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导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学习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3、【篇一】小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本节的内容是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得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简单的排列、组合”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一个“做一做”与一个练习。
张京菊老师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以游戏乐园为题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贴近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排列与组合。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圆片、涂色等具体活动,感受排列规律,理解组合特点,比较排列与顺序的关系。
所属年级与教材:排列和组合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属于数学广角的范畴。知识基础: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的知识,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学生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