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享有“力学之父”的美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卓越贡献,还与高斯、牛顿一同被尊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豪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名言生动地表达了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深刻洞察。
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的第一人,一直领导整个物理界,直到爱因斯坦的理论出现。牛顿并且被大多数人所承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由他所发现的物理定律并以数学的方法分析他的理论,确实是一位伟大的 应用 数学家。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
几何之父是欧几里德 人物简介 欧几里得(希腊文:Ευκλειδη,约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在书中他提出五大公设。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约翰尼斯·开普勒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生于符腾堡的威尔德斯达特镇,卒于雷根斯堡。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19112—198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华罗庚在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巨大,被誉为国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人民数学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这期间,他还与王元教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台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深受广大中国工人的欢迎。
1、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2、年,金坛发生瘟疫,华罗庚也不幸得了伤寒病,终日躺在床上,竟有半年。后来病虽然好了,可是腿却残了,这一年华罗庚19岁。大病一场的华罗庚在床上学完了高三和大学二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因为左腿的残疾,华罗庚后来走路都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
3、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4、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发现,尽管华罗庚贪玩,但他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常常反复推敲,解题方法独树一帜。
5、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6、华罗庚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自学,不断钻研,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佼佼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被看好,他的数学成绩常常不及格,但他从未因此气馁。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陈景润: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瑞士的伯努利家族:瑞士的伯努利家族是一个数学家族,三代出现了8位杰出的科学家。这个家族人的脾气都不太好,最奇怪的他们是开始都不是从事数学,可是到后来全部迷上了数学。父亲因为儿子得了数学大奖,嫉妒之下竟然一脚从窗户把儿子踹到了室外。
年,在英国的华罗庚深知时间的紧迫,他告诫自己:“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即便在第二次心肌梗塞发作时,他依然坚守岗位,坚定地说:“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这种对工作的执着精神虽不可取,却彰显了他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