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六章原文?

金生 翻译 2025-07-04 38 0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原文翻译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原文及翻译如下:原: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凡十四章。 季氏将伐颛臾。 颛,音专。臾,音俞。颛臾,国名。鲁附庸也。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见,贤遍反。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平声。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怎么翻译?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归附。 故:承接前面“夫如是”,译为“仍”。 来:使动用法,使……来归附。 全句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出处:《论语·季氏篇》选段: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释义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原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原句释义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修治文教、德政招附他们来,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在这里安定下来。既来之,则安之亦成为名言。 来,原指招徕。即把远方的百姓招引到自己国家里来。来了之后,就要把他们安顿好。后则形容如已到一个环境,就要在那里安心地生活下去。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意思是:因此远方的人若不归服,就可以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出自《季氏将伐颛臾》,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的思想。《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翻译:孔子说:“晋文公为人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第十六章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翻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

2、《论语·宪问篇》的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翻译: 第一段: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做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时,还做官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

3、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5、【原文】1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译文】先生说:“一个有德的人,必然能有好言语。但一个能有好言语的人,未必就是有德。一个仁人必然有勇,但一个有勇的人,未必就是仁人。”此篇虽易理解,但是我们仍有很大启发。

论语十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六章原文?

“学而知之”是什么意思?

1、学而知之意味着通过学习过程来获取知识和理解。无论是学习语言数学科学还是其他任何领域的知识,都需要我们主动去探索、学习和实践。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努力。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逐渐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并更好地理世界。非生而知之则强调了我们不应该过分迷信天赋或天生的能力

2、总的来说,“学而知之”是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的观念,它不仅是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基石。

3、【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学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意思是:通过学习而知道这些。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5、学而知之是指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或理解某个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了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是基于学习的,而不是基于先天或偶然的因素。首先,学而知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去理解新的知识或事物。

6、意思是:学习一样东西,并且了解知道它。出处:《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

论语学而篇第16则原文及翻译?

1、论语学而篇第16则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赏析:此章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认知的局限性。《论语·学而篇》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学习、道德、治国等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论语·学而篇》第16章中,孔子提出了他的见解:“不患人之不已知。”这句话强调的并非自我中心的忧虑,而是对他人的认知问题。他认为,忧虑的不应是别人是否了解自己,而是自己是否能真正理解他人。这并非意味着孔子消极避世或不追求名声地位,而是体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相互理解与尊重。

4、【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章。【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先秦孔子及弟子的《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全诗《季氏将伐颛臾》先秦 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出处:该句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原文内容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出处: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季氏》篇,原文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含义:不患寡而患不均:指的是对于有国家或封地的人来说,不应该担心财富或资源的数量少,而应该担心它们分配得不均匀。

《季氏》,出自《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为政主张。因开篇提到:“季氏将伐颛臾 。”故以“季氏”为题名。在《季氏》一文里,孔子认为,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卿大夫,他们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财富不均。财富分配均匀,那么就不会有贫穷,也不会出现倾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