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教育类的古文 荀子·劝学 /know/hist/book2ht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大学之道原文及注释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原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街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解】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īn)民,在止于至善。
虽然我朱熹才能不足,还是有幸从我老师那里闻听并学习了二程夫子的学说。只是二程夫子有关《大学》的论说多有散失,所以我不成自己的狭隘浅陋,搜集了他们的言论并加以重新编辑,其间也把我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补充了其中的缺漏和疏略之处,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
《礼记·大学》翻译全文 创作年代:春秋末期、作品出处:《礼记》、文学体裁:散文、作 者:曾子。《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章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明德,推动人民的亲和力,达到至善的境界。
2、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4、大学之道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5、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6、《大学之道》的原文翻译及概述如下:原文: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